总是讨好所有人,小心丢掉你自己

发布日期:2019-09-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总是讨好所有人,小心丢掉你自己

    前段时间,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关于自身“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暴露,将这一词汇带到了所有人眼前。

     

    第一眼在热搜上看到这个词时,我便被戳到了:

     

    因为在工作中害怕否定别人而不敢说出真实想法,事后却一个劲生闷气的自己;因为在旅行中忙于照顾好友感受,后来却遗憾错过不少风景的自己;甚至因为将自己对号入座而开始不安的自己,似乎都能与“讨好”这个词完美契合。

     

    仔仔细细读了蒋方舟的具体描述: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害怕让别人不高兴,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

     

    似乎,就是“好脾气”的自己的真实写照。

     

     

    总是讨好所有人,小心丢掉你自己

     

     

     

    在此之前,我颇为自己的“好脾气”骄傲:从没和朋友吵过架,从未和男友红过脸。

     

    自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自己“好脾气”的评价后,我便将它奉为真理,不断强化这一认知:简历上的自我评价绕不开它,调侃下的个人特长一定有它;遇到冲突时的行为模式遵循它,冲突发生后的解释理由也是它——把我这样的“好脾气”气到怎样怎样,一定都是对方的错。

     

    可不是别人的错么?

     

    都是害怕你生气,所以我小心翼翼地观察你有没有情绪;都是害怕被抛弃,所以我一丝不苟地迎合你的期待;都这么讨好你了,你还这么对我,都是你的错!

     

    可是这些盲目害怕,这些原则缺失,这些边界不清,也是别人的错么?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将社会互动分成四种主要模式:共享(如家人),权威排序(如上下级),对等互惠(如熟人),市场定价(如商业关系)。

     

    而四种社会互动中流通的“付出”与“回报”,因模式不同而大相径庭。

     

    可我在所有人际互动中最习惯的,莫过于付出关注与讨好,等待收获接纳与亲近——混淆社会关系,期待从大部分关系中收获认可,所以不分界限地“讨好”别人,不分底线地违背原则。

     

    虽然也在发现自己的“讨好”倾向时,为未“讨好”自己而不安,而愧疚。

     

     

    就像节目现场马东回应蒋方舟所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对于惯于讨好者来说,因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而愧疚地归因于自己,也因坚信拒绝会带来伤害而不敢拒绝,更因为对关系无能为力而一味顺应——本质还是认知的偏误,核心信念的差池。

     

    早在童年期间,我们便发展出了对于自己、他人与世界的核心认知。

     

     

    总是讨好所有人,小心丢掉你自己

     

     

    所以我们能在《妈妈是超人》中看到,邓莎之子大麟子还未懂事便懂得了观察情绪,也表现得害怕承认错误。

     

    对于尚在人格发展阶段的小朋友来说,更充分的安全感、更无条件的接纳感、更有原则的惩与赏,可以引导他们克服讨好。

     

     

    总是讨好所有人,小心丢掉你自己

     

     

    对于长大后的我们来说,克服“讨好”还需要与认知搏斗、与自己为友,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自己。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