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

发布日期:2019-06-2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曾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做过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物理距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但是却无法决定它,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和亲密感的,是心理上的距离。

      心理距离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心理距离是人们对物理距离感知的主观体验,其中包含大量情感因素的成分。因此,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心理距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生活中,我们也深有体会。亲人或与自己非常亲密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我们心理上还是感觉他们近在眼前,感情和关系也不会随着距离变大而渐淡或疏远。而对于陌生人,即使他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心理上还是没有亲近的感觉,反而距离很近时会有一种压迫感。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对心理距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从科学实验中揭示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以及心理距离对人们认知(认识周围事物)的影响。研究者们对心理距离的研究是在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的基础上展开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受到自己对该事物心理表征水平的影响。而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心理表征水平不尽相同,表现为抽象水平上的差异。抽象水平越高,对应的心理表征水平也越高。解释水平理论指出,心理距离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人们用低水平的、细节的、背景化的特征解释心理距离较近的事物,用高水平的、抽象的、稳定的特征解释心理距离较远的事物。

      心理距离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

      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距离是人们对某事物接近或远离其参照点(自己、此刻、此地)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根据不同维度上事物与参照点的距离,心理距离可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有关时间距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距离对行为表征、物体分类、自我概念知觉的影响方面。在对物体分类的研究中,Liberman等人发现,被试在近的未来的条件下(本周末的野营旅行)把物体分成的类别数比在远的未来的条件下(几个月后的野营旅行)少。这说明,时间距离影响了被试对物体的分类数。Kivetz和Tyler认为,人的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需要人们以某种规则和道德准则来表征自我,不考虑现实的因素;现实自我则需要人们从现实角度表征自我,忽略理想的原则。当要求被试在远的未来的条件下选择一家银行时,他们会更多考虑银行是否尊重和感激顾客(理想原则),而很少考虑银行的利率是否较低(现实因素)。这说明,在远的未来,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更重要。

      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会影响人们对某一行为方式的选择,还会影响他们在选择描述该行为时语言的抽象程度。Fujita等人要求被试想象在空间距离近或远的地点完成某些行为,然后被试从两个选项中选择自己更偏爱的那种方式描述该行为。其中一个选项的描述强调完成该行为的具体方法(低水平、具体表征),另一个选项强调完成该行为的结果(高水平、抽象表征)。结果表明,想象在空间距离较远的地方完成某行为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强调行为结果的选项,反之,则选择强调完成行为的具体方法的选项。另一个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观看一段在同一所大学不同校区(空间距离)拍摄的视频,然后要求被试对视频中的事件进行描述。研究者根据语言分类模型对被试描述的抽象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对空间距离远的事件进行描述时采用的语言更抽象。

      对社会距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距离对人们决策和判断的影响及其与礼貌用语的关系方面。Ebert的研究发现,人们为自己和替他人做决策时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四种情境,让被试在短期牺牲(具体的、低水平解释)和长期收益(抽象的、高水平解释)中加以选择,一半被试是为自己做选择,另一半被试替他人做选择,同时要求被试对两种条件下选择的重要性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当被试为自己做选择时,更看重短期牺牲;替他人做选择时,更看重长期收益。这说明,人们对与他人有关事情的表征比与自己有关事情的表征更抽象。Nan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在替他人做判断时更容易受抽象信息的影响,为自己做决定时更倾向于根据具体信息做判断。

      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