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毒品的人生活中没有目标感

发布日期:2019-08-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接触毒品的人生活中没有目标感





    成都肖家河街道位于成都高新区,目前有社区戒毒人员27人,社区康复人员27人。在街道社区 戒毒 (康复)工作站,除了活跃着的社工群体外,还有几名心理医生。

    2012年,肖家河街道和四川大学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引入心理专家团队,心理专家至今累积接待走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00余人次。

    李咏梅是这里的驻点心理专家之一,在这里两年多,她已经接触了4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与这些戒毒康复人员的交流中,李咏梅发现,他们接触 毒品 的原因多是因为好奇,他们在生活中,也没有多少目标感。而毒品戒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最主要工作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评估

    新京报:这份工作你做多久了?每周到社区几天?

    李咏梅:我到肖家河驻点已经两年。我们的介入是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提供心理咨询,按照双方合作协议,我们是每周来两天,现在服务范围也会扩大到普通社区居民。

    新京报:这两年,你接触了多少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

    李咏梅:我一共接触了40多位,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其中一些需要服用 美沙酮 治疗。

    新京报:你们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主要对戒毒康复人员做哪些心理辅导?

    李咏梅: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戒毒人员刚到社区报到时,我们对戒毒人员的状态进行一次诊断和评估,然后把数据和资料提交给禁毒社工,他们可以依据评估结果进行下一步工作。这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始要求每月来一次,有好转的话可以两月来一次,慢慢变成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我们也就按照这个节奏和禁毒社工配合。

    新京报:一般需要几次心理辅导,他们才会对你们敞开心扉?

    李咏梅:需要看个人。有些人一次两次就可以,但有的人需要契机才能敞开心扉。社区戒毒人员每个月会对他们进行一次尿检,这些吸毒人员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慢慢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们或者社区工作人员,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容易。

    新京报:你们在跟吸毒人员聊的时候,他们都是怎么开始接触毒品的?

    李咏梅:他们大多说是朋友介绍,自己好奇。或者是在一些场合,有人吸毒,他们也就沾染上了。

    新京报: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李咏梅:这种人大多数在生活中没有更大的目标感,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活都没有目标。我们认为,没有目标感的人群,或者生活太无趣、无聊,就会寻求一点刺激,初吸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往往有目标感的人都会在这方面有所警戒。

    家里的不离不弃也很重要,如果家里人迅速放弃,那这部分人就会越滑越深,他甚至会为了吸毒再去拉别人下水。

    新京报:你接触到的年纪最小的戒毒人员是多大?

    李咏梅:最小的只有19岁,看起来挺痛心的,很年轻。他吸毒的原因就是好奇,跟朋友去酒吧,血气方刚的年龄,朋友怂恿一下就吸上了。他开始也不知道是毒品,一来二去,就染上了 毒瘾 。

    新京报: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李咏梅:这个孩子家里管控得很好,强制戒毒之后在我们街道报到没多久,就迅速转移到外地了。我们会跟当地联系,保证他每个月都有尿检报告。这个19岁的孩子戒断得还可以,到现在已经3年了,可以把他从名单里去掉了。

    吸毒人员心理非常脆弱

    新京报:你接触的吸毒人员刚来做心理辅导时是什么状态?

    李咏梅: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大部分人被家庭放弃,如果邻里知道他是吸毒者,他也会被“隔离”。

    新京报:普遍来看,戒毒人员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吧?

    李咏梅:非常脆弱。人们觉得他们是屡教不改,有机会就想复吸。这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朋友,没有人认同他们。很多人一吸毒,家人朋友就会离开他,怕跟他交往过密后,影响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新京报:你有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李咏梅:我最近对一名服用美沙酮的戒毒人员印象深刻。他吸毒之后,老婆和他离婚了,只有女儿一直在鼓励他,但女儿正在出国留学。他最近主动来找我们做心理辅导,是因为女儿有段时间没给他打电话了。他自己也不敢给女儿打电话,怕女儿嫌弃他。我们就给他分析,告诉他女儿不可能嫌弃他。因为他虽然颓废过,但现在一直在坚持尿检、坚持服用美沙酮,如果女儿不相信,我们可以作证。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