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历了灾难依然快乐?

发布日期:2019-07-0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历了灾难依然快乐?



    70年代对贫困儿童的研究发现,虽然很多孩子在逆境和挫折下消磨了生活的斗志,但有一部分孩子却很快适应身边的突发事件比如死亡和疾病,并完好地生存下来。他们情绪健康、状态稳定、毫发无伤,外界的风险和伤害对他们完全不起作用。
     
     
    于是科学家对这种抗挫力产生了兴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探索。他们发现不仅是孩子,成人身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911事件和海湾战争中,很多人亲身经历整个过程,痛失亲人和爱人。他们虽感受到极大的悲伤和恐惧,但并没有被创伤击倒。他们积极地重建生活,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复原力。
     
     
    什么是复原力?
     
    复原力(Resiliency)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
     
    (1)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
     
    (2)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
     
    (3)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复原力是人们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在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奋斗的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具有良好的复原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影响复原力的因素
     
    研究发现,心理修复力与这两个因素有关: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简单地说一个是外部支持:
     
    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美丽人生》
     
     
    对于复原力较弱的人而言,他们与家人、朋友的连接比较弱,所以在遭遇创伤后,他们会觉得谁都帮不了自己或是不知道可以向谁倾诉,也没意识到可以利用一些外部资源帮自己度过低谷期。
     
    而修复力强的人并不是一直在靠自己消化痛苦,他们会通过外部来获得一部分能量,运用社交人脉或情感连接给困难增加可控感,使他们更有信心走出伤痛,而不会显得无力和无助。
     
     
    看过《美丽人生》的人都会被主角基度的幽默乐观震撼,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基度一直在用美丽的谎言保护着儿子。电影中苦难是一场艰难的游戏,支撑基度不断自我修复的正是他的家人,与家人的连接能让他抵御那些来自集中营的折磨与痛苦。
     
    一个是内部自我调节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肖申克的救赎》”
     
    导致一些人心理修复力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内部资源匮乏,这意味着在经历创伤时,他们常常会自我否定,抱怨命运不公,难以保持理智,更不敢想未来会怎样。
     
    而修复力强的人拥有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内部控制点”的人格特质,拥有这种特质的人相信自己能掌控命运,“那些杀不死我的能让我更强大”。痛苦不会摧毁这种特质,而会不断激发人们的潜能,迫使他们成长。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指控谋杀的安迪用一把小榔头在控制严格的监狱里挖出一条求生通道。面对苦难,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步步为营,思考怎样走出痛苦现状,这正归功于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由内散发的心理韧性。
     
     
    作家熊培云说,一个人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中匆匆度过一生。提升我们的复原力,更能让我们找到生命的真谛。
     
     
    如何获得复原力
     
    研究发现,很多复原者在受到创伤之后出现了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叫做创伤后成长,是指人们在自我觉知、生命价值和人际体验这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并不是所有经历创伤的个体都有这种积极改变。这个比例有多大呢?东南亚地震后只有1/3的成年人经历了创伤后成长,而汶川大地震后也只有半数青少年是这样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否就是复原力的唯一秘诀或者是和基因有关呢?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