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阴霾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说,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身心发展极为迅速、也是危机重生的时期,青少年在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以及暴力等问题,而快节奏及内卷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多样化。徐凯文在总结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四个因素时,把学习压力放在了第一位。他说,部分孩子们面临过度的内卷和竞争,压力巨大。“孩子苦,学业难,家长拔苗助长,孩子很累,作业多。”“孩子们的时间被‘不快乐的事情’填满了,他们很少有时间去玩儿,去体会人生的快乐,对他们来说,人生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徐凯文说,“孩子们会自我否定,有人‘躺平’不干了。”有一次,徐凯文跟女儿聊天,问她同学当中有多少人是厌学的。女儿反问:“现在谁不厌学?”徐凯文问:“学习真的没意思吗?”女儿答:“有意思,但是当它变成考点的时候就没有意思。”“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支撑自己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薄弱。”徐凯文这样总结当下青少年面临的境况:每天都要学,而且要跟别人比,要超过别人,如果不能超过别人就要被惩罚、被羞辱。他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竞争的环境。有的父母也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似乎受到了更多的困扰。徐凯文曾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任教,他说自己一直在跟最优秀的孩子打交道。“名校里满分的学生非常焦虑,因为他不允许任何人超过他。如果被人超越,他可能就崩溃了。”徐凯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推高了压力的强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压力、挫败、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在社会层面,徐凯文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孩子早早地通过互联网接受多元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的结果常常是:我现在上学这么辛苦,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人生?周晓林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内卷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出、频发、更加多样化,近几年的新冠疫情也加剧了这些趋势和可能性。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梁京说,他们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人们睡眠质量、精力都呈下降趋势,焦虑、抑郁的情况则不断上升。梁京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非常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需要社会各界一起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作出努力。”徐凯文认为,疫情使孩子缺乏户外运动的时间,缺乏和同学一起玩儿的时间,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2015年,当时在北大工作的徐凯文提出“空心病”这一概念,指出价值观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空心病”的表现包括缺乏自我认同、对被评判感到焦虑和恐惧、自我否定等心理状态。有中学教师认为,“空心病”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了。中小学生的外在人际环境比较弱,成长空间缺少了思考和独处的空间,造成孩子思想和心理难以得到真正的成长。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阴霾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阴霾,尚有诸多不同的见解。徐凯文强调要在教育领域打破内卷。他认为,学习不能讲竞争,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我们经常说孩子有问题,孩子有问题主要还是在成年人的身上,家长和老师的问题解决不了,然后不断在孩子身上施压。”徐凯文尖锐地指出,“一些家长和老师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孩子考上大学,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考上大学还是在‘卷’。”“怎样让自己成为美好、高尚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徐凯文建议,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感恩心、责任心、孝敬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诚信心,以此来抵挡“空心病”。
如何治理青少年心理上的阴霾
发布日期:2022-12-04 11:36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