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心理健康,原来是这样的……

发布日期:2019-09-0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真正的心理健康,原来是这样的……

    真正的心理健康,原来是这样的……

     

    与一位写作老师聊天,她半开玩笑问道:

    在你们心理咨询师的眼里,是不是就没有正常人啊?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曾被问到过很多次。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世界上存在心理绝对健康的人吗?

    面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个标准:

    什么是所谓的健康,或者不健康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随之转变。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即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并且,它还提出健康的十条标准,比如精力充沛、处事乐观、睡眠良好、体重得当,等等。

    事实上,如果严格按照这类标准硬套的话,我们会发现,很难有人真正属于“健康”的范围。

    真正的心理健康,原来是这样的……

     

    如此,真正健康的人还存在吗?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存不存在并不重要……

    恰恰,纠结这个问题本身的人,是过度追求完美;越追求完美,越焦虑。

    而且,一味强调符合健康的标准,会给人制造很多新的问题。

    每个人的心身状态,影响的因素、个人的抵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岂能用单一的线性思维或者一张表格去诊断与划分呢?

    更何况,人类对精神类疾病探索的知识本就有限,充满太多未知;对未知的尊重,才是基本前提吧。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健康”、“自我”等概念的深入理解,我渐渐发现,一个人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与每个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认知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这些,决定着一个人内心的包容度——越包容,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越不会那么非黑即白,那么绝对。

    如很多初学者一般,我也曾经历过给人“戴帽子”的阶段。

    碰到案例的时候,会按照咨询流程收集资料、分析、评估、诊断和鉴别诊断:来访者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直接给人贴上“抑郁症”、“焦虑症”、“**综合症”等等之类的标签。

    如今,我却习惯给不同的人“摘帽子”。

    经常有人会问,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是不是“产后抑郁”?他的孩子是不是“多动症”、“自闭症”?……

    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信息化社会,虽然,各种知识泛滥,便捷易得,但是,人们对心理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些案例除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病呻呤、过度担心、自贴标签。当然,他们/她们势必先有压力与关注,才会如此多虑;想要摆脱压力的迫切,实属正常,也是正确之举。

    而对待这些问题,作为咨询师,如何缓解对方的压力与焦虑甚至如何解决,要比如何诊断更重要n倍。

    真正的心理健康,原来是这样的……

     

    哲学家卡尔·波谱把世界上的事件类型分为两种:

    钟型事件和云型事件。

    钟型事件,可以由固定的原因推导出固定的结果。如同钟表,要素的数量和要素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是固定的,因此,结果也是固定的。

    云型事件,无论是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的角度,每一刻的状态、势能都是不一样的。好比天上的云,时刻变化多端,形态各异。

    生活当中,大多数事件都是云型事件而非简单的钟型事件。

    所以,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非正常?看医生就是有病,不看就代表着没病?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早已过时,如果,用面对钟型事件的要求去面对云型事件,无异于一叶障目、管中窥豹。

    回到最初,真正健康的人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那么,对于咨询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

    关键是——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给人制造新的问题;

    目的是缓解人们的压力、痛苦和焦虑,而非给人制造更多的忧思与烦扰吧。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