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正确认识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发布日期:2019-08-2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教你正确认识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精神科门诊比例的第一位,达到60%以上。”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其中,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是一类常见儿童精神疾病,我国大约有3000多万儿童受到不同程度心理行为障碍的困扰。

      郑毅介绍,所谓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是指一类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最多见的有多动症、抽动症、对立违抗行为、社交性焦虑、学习恐惧等,其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外伤或感染等所致大脑障碍)、心理因素、环境及社会因素。

      “较高的发病率和过低的识别率表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郑毅说,许多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都会延伸至成年阶段,还可以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据他介绍,澳大利亚一个科学家做过调查,让1100多例的青少年罪犯回忆在上学期间的情况,结果超过73%的人在上学期间曾被诊断为多动症。换言之,如果能够早期正确合理地诊断出多动症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把冲动和攻击行为降到最低,可以大大降低青少年犯罪行为。

      事实上,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认识不足。郑毅给出两组数据:国际上儿童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很低,不到20%,中国可能会更低;而识别出来的20%里面也只有20%得到了合适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在安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大概有80%的儿童心理障碍患者是走了弯路,被误诊、错诊造成严重后果后才转到我们这里的。”

      郑毅讲述了一个被长期误诊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病例。他曾经接诊过一个30多岁的女患者,在五六岁时出现过抽动、眨眼、摇头等问题,家长没有当成精神问题,而是带她看神经科、儿科和中医,还做了两次脑外科手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抽动得厉害时会出现强迫、骂人和自残自伤等激烈行为,甚至把自己的眼角膜打伤。由于患者成天喊叫、打砸东西、自残自伤,家人都不能跟她待在一个房间,最后没办法才找到精神科医生。在安定医院治疗两周后,患者自残自伤、打砸东西等症状就得到控制。“两周后来复查时,是妈妈陪她来的,特别向我们表示感谢,因为她妈妈已经多年没跟她待在一起了。”

      早早地给予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调整大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和调控神经功能,提升执行功能,控制好情绪和行为,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愈后效果也非常好。”郑毅说,上述病例就是通过药物治疗,加上父母和患者的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使病情得以改善。

      为什么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难以识别、诊断率低?郑毅解释,这里有认识上的两大误区:首先患者和家长没有将它当成客观疾病,仅当成一种毛病或者恶习。他提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和以前不一样,给家人或者环境带来持续的麻烦和痛苦,就应该考虑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

      另外,有些家长知道这是疾病,却因为社会歧视或自我歧视而不敢正确就诊。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有歧视,而自我对精神疾病也有病耻感,即使知道自己有病也不愿意去精神病院——这种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是识别率、就诊率低的最核心问题。“在美国儿童心理健康理念已经普及到学校和家庭,学校出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马上会转到专科医院就诊,这是我们亟待加强的地方。”郑毅说。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