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戒毒所:用心理团辅为戒毒人员开具一副安

发布日期:2019-06-2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温州网讯(通讯员 王天成)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的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学习体验、认识自我,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但在群体性生活的戒毒场所内,专业从事心理工作的咨询师有限,“一对一”的个案咨询有其局限性。因此,温州市黄龙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对场所内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针对共性分门别类地开展相关主题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了保障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提高戒毒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民警小王是黄龙戒毒所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在与戒毒人员周某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其父亲早逝,由母亲独自一人抚养长大。因2017年母亲身患顽疾,心中苦闷,开始吸食毒品。2018年6月来到温州市黄龙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戒毒。周某心中认定自己的一生“打工是不可能的,戒毒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戒毒初期,他多次违反场所规定,经常就与他人发生矛盾,民警对他的教育,也是只听不改。在大家眼中,是个屡教不改的“老油条”。2018年9月周某戒毒期间,家中传来噩耗,母亲因病去世。他悲悔万分,但也只能按规定戴着手铐在民警的陪同下出现在母亲的葬礼上。这次事件对周某的打击巨大,此后周某在戒毒大队里突然“安静”了,每天晚上熄灯后,总是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言行举止与之前判若两人。

      王警官发现周某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偏差,其认定母亲的去世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自己没有吸毒,能每天照顾她,母亲的病也许能好,至少不会这样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就去世了。这种认知偏差一直缠绕着他,让他对母亲过世的场景挥之不去;夜间失眠更让他如同行尸走肉般每天浑浑噩噩度日。虽然王警官已通过认知疗法逐渐让他走出了心理阴影,但在这过程中,周某仍然夜难将息。

      戒毒所里的黑夜万籁俱寂,但还是有那么一群始终坚守在岗位的民警,坐在监控前守卫着这些戒毒人员,日复一日。王警官就在夜间值班期间,通过监控发现场所内除了周某外,还有一大批辗转反侧夜深难寐的戒毒人员。他心想,黄龙戒毒所内浩浩千人,这背后定然也是有着千万的故事,千万的不能为人言。这群吸毒人员,或是误入歧途,或是死不悔改,或是万般无奈,或是罪大恶极,但总归帮助他们戒除毒瘾重归社会,让他们在所期间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戒毒民警的职责所在。而走进这些人的“夜”也许就走进了这些人的“心”。

      2018年12月,王警官决定运用自身所学心理学知识,采用放松训练与冥想的相关技巧,在场所内开展促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失眠的戒毒人员开具一副安心睡眠的处方。所内各大队戒毒人员踊跃报名,最终选取了14位戒毒人员,参加这一期的团辅活动,周某也在其中。

      活动开展之初,王警官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关于团辅的基本事项,但14名戒毒人员大都沉默寡言,有的低头叹气,有的抬头看着天花板发呆,似乎注意力都不太集中。周某可能因为之前王警官帮他走出了阴霾,相对还算认真,但也仅仅是呆呆地看着王警官一言不发。无论王警官如何热情,但到了邀请他们在团体中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冷冰冰地扔下一句话:“睡不着,很难受!”这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阻抗现象,是团体刚组建,大家相互之间不认识不愿意自我暴露,同时对王警官是否能够帮助到自己存在怀疑的表现,也是长期受睡眠困扰后看到一丝希望,就急切想要得到解决方案的心情。

      王警官笑着带领着他们做了几个破冰游戏,活跃了一下团队气氛。大家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开始互相交流起来。随后,王警官让大家做了个小测试:“现在我要求大家闭上眼睛,每个人脑子里千万不能出现大象,不能想象大象的鼻子、耳朵、身体、尾巴,所有跟大象有关的形象都不可以在脑海里出现,这是要求,必须做到!现在大家脑子里在想什么?”周某脱口而出:“大象”。

      这时,王警官告诉大家,这是心理学的后抑制反弹效应,就像大家晚上刚开始睡不着的时候,是否心中一直在告诉自己“要马上睡,完了很晚了,要快点睡着快点睡着”,但越是强迫自己睡着,就会与睡不着的现实形成对抗,大脑神经就会越兴奋,反而越睡不着,就像刚刚这个“大象测试”一样。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接纳自己失眠的现状,去感受失眠、享受失眠,不把失眠当回事,反而容易入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