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6招化解孩子“心理饱和”

发布日期:2019-09-10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心理学:6招化解孩子“心理饱和”

    t01163e114086a48517.jpg?size=636x334

    一直以来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我都信奉“言传身教”这一原则。每天固定时间和孩子谈心,向孩子灌输一些生活道理和学习经验。
     
    前期的教育效果确实是不错,孩子也以我为目标。但是到后面发现孩子不仅不愿意听我讲话,做事也越来越没有目标和规划。谈心说教已经失去了威力,无法在孩子心中荡起涟漪。
     
    说实话,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以为是孩子叛逆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孩子出现了“心理饱和”的现象,对父母的谈心说教产生了厌倦并扩散到生活中其他的事物。
     
    什么是“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本是化学术语,在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当浓度增加到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学上借用“饱和”一词,当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称为“心理饱和”。
     
    “心理饱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比如平时对学生细致耐心的老师突然在课堂上大发雷霆,天天跟数字打交道的会计不愿意再计数,天天掌匀的大厨回到家不愿进厨房,这些都是“心理饱和”的表现。
     
    孩子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同样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尤其是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天天摆事实讲道理,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饱和”情绪。
     
    “心理饱和”对于行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消极的,宝爸宝妈必须引起重视。
     
    很多宝妈说,我处处为他着想,恨不得把心掏给他,跟他说的每句话都是为他好,他为什么还不领情?
     
    没错,你说的都是好话,但好话说得太多了,非但没能成为真理,却引起孩子的反感。
     
     
     
    为什么父母的谈心说教会导致孩子“心理饱和”?
     
    一、首先,超限效应引发孩子的逆反。
     
    小宁的成绩一直稳占年级前三名,最近一次考试却跌出前100名,原来小宁故意将很多题目做错了。小宁说,虽然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但宁妈总是跟他讲要继续努力不能放松,想看电视就说一山还有一山高,想玩游戏就说天外有天。
     
    宁妈讲的道理不对吗?对,百分百正确,但是小宁腻了,烦了,这就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想法、作法、建议全部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全盘接受,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没效就N次,没有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更不会考虑孩子不接受的理由,这样高强度的刺激重复次数多、时间长,自然引起孩子心理上的逆反。
     
     
     
    二、 其次,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就进行说教,引起孩子不满。
     
    有宝妈说,我都成唐僧了,天天念经都没效果。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不知道你为啥要念经。华华放学后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结果没注意时间很晚才回家,一回家就被华妈痛骂了一顿,让华华写检讨保证下次不再犯,没想到下星期一华华又玩到很晚。从华妈的角度看,华华晚回家有很多不安全隐患,但华华其实并不知道晚回家有什么风险,只知道妈妈很生气,我赶紧写检讨应付过去。不能给同学补习那和同学去玩应该没关系,反正错了只需要写检讨就行了。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被批评的原因,下次才能改正。
     
     
    第三,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引起孩子反感。
     
    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入,或者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指责,自然没有效果。孩子虽小,也有自己想法和意愿,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作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语言学家拉克夫提出过与人沟通的三原则: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时机;说话的语气要让人觉得友善。
     
    这话在亲子关系上也同样适用。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懂得察颜观色,他们对父母讲话的语气包括身体语言其实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态度,选择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