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背后有深层心理因素

发布日期:2019-07-06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现象背后有深层心理因素





    A有两个孩子,大儿子7岁,较胖,小女儿4岁,正常。前几天A带两个孩子一起去吃麻辣烫,她选择了一些品种,烫好后统一放在一个碗里。儿子从碗里捡出一些东西,放在另一个碗里,递给了妹妹。然后拿起之前的碗开始吃。A很生气,认为儿子很自私——看他的表现,分明是想“独霸”那份三人份麻辣烫了。看看儿子肥胖的身材,她更加嫌恶——这么胖,还这么贪吃。她“恶狠狠”的对儿子说:那个碗不是你的,是大家的。你怎么能自己一个人霸占?儿子小声说:不是放在我前面的就是我的吗?她更生气了:你又在狡辩,那个碗明明是大家一起吃的,你还说是自己的!A觉察到自己对儿子的嫌恶与愤怒,强压下怒火,她知道自己再说下去,不知道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所以后面闭口不谈。但是她担心自己的情绪实际上能被儿子觉察,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担心自己伤害儿子,另一方面又无法遏制对儿子的愤怒。
    我想,A的案例其实非常有典型意义,现实生活中,当父母远离孩子时,想起孩子,心中涌现的更多的是爱,但是当和孩子实际相处时,孩子的种种行为又往往会激发自身的情绪。于是,“爱恨交织”、“相爱相杀”就成了很多亲子关系样子。所以,今天我就来探讨一下亲子关系种的相爱相杀。

    1.父母并不公正,眼睛里经常带着“偏见”
    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之于子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事实上,很多父母拘囿于自身人格与认知的限制,在看待孩子的时候,经常戴着有色眼镜。

    就像A对待儿子,她自己也承认,对于儿子,实际上她是有很多的不满和嫌弃。比如儿子的“胖”,在她眼里,就是“懒”和“馋”的代名词。所以,当她看见儿子拿着公用的碗吃东西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贪吃的儿子又想多吃多占”,甚至,她还对此贴了一个标签:自私。

    很多成为父母的人,在成为父母的时候实际上并未完成自身的成长和建设,不具备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准备——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却被很多人忽视。

    一个“不合格”的父母,一定是对孩子多挑剔、指责的,ta的攻击性会直接指向孩子,在生活琐事中将孩子的心打成筛子。所以,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常觉察自己的“偏见”,看看自己都给孩子贴了哪些根本不正确的标签,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心理。


    ① 父母重视规则,但是从未将规则仔细说给孩子听。

    中国式父母是最讲规则(道理)的,天天把各种规则挂在嘴边,然而,中国式父母又是最不讲规则的,因为他们的规则从来都是不清不楚、肆意加载的。

    A认为放着所有麻辣烫的碗是大家公用的,不应该由儿子独自“霸占”,在她心理,这是一条“尽人皆知”的规则,所以她对儿子的违反规则很气愤。

    事实上,当A向儿子表达不满的时候,儿子的回答是:“不是放在我面前的碗就是我的吗?”儿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在家里,A为了控制儿子的饮食,给儿子做了这样的规定,所以,在儿子的心里,他认为只要把碗放在自己面前,就默认为是自己的。

    “放在自己面前的碗是自己的”——这是A给儿子制定的规则,但是,当儿子真正按照这个规则执行时,A的“规则”又变了,又成了那只碗里的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了。

    我问A:你是否把碗放在了孩子面前,她说:是的。但是很快又“辩解”:我不是故意放在他面前的,我只是随手放的。我又问她:你有没有告知孩子,那只碗里的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A说:没有,但是….应该他知道啊。

    A犯的“错误”是很多家长常犯的,把“自己以为的”当成“孩子理应知道的”,事实上,很多规则家长从未真正的描述清楚。这个“描述”,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做的标准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比如,父母总是很笼统的要求孩子要“努力”,但是为什么要努力?怎么做算努力?努力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跟孩子说清楚,而当孩子没有达成自己的要求时,又跳出来指责孩子“不努力”——这种规则的制定,等于没有规则。甚至还不如完全没有,至少那样孩子会感觉更自由,少了一些伤害感。

    规则不等于父母的随意标准,更不等于父母“认为”孩子早已经懂得的事。建立规则是一个科学的课题,相反,如果随意设立规则,反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何为规则。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