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孩子命运在童年就已注定
我国古代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看孩子三岁时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就能看到他长大后的样子,而再看七岁时的表现,又可以推断他的一生。这是我国古代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总结,其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追踪近千名儿童进行研究,从他们出生到成年,结果发现:孩子5岁前智力发展最为迅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取了一半的智力,其余30%在4-7岁获取,20%在7-7岁获取。由此可见,儿童时期的智力发育对一个人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而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命运在童年就已注定,父母若不懂插手,娃只能照着走。童年时的遭遇,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深远影响曾经,看过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写的书《人生脚本》,里面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而且是幼年时期在父母的压力下形成,孩子一旦进入脚本,不管感觉是好是坏,都会有一种心理力量,推着他走向人生的结局。所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命运在童年就已注定,而且父母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判断和期待,会成为我们内心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引着我们朝着某一方向发展。比如,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给我们设想的未来职业等,都能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另外,再大一点,上学后老师对我们的批评或者期许,同学们对我们赞美或嘲笑,也同样会对我们的人生走向起到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童年时的遭遇,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深远影响。只不过,相对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一些。做孩子人生的“引导者”,而不是孩子不幸的“制造者”既然如此,那么父母该如何发挥自己对孩子人生的重要影响呢?其实,这不是要父母控制孩子,设计孩子的人生,而是要懂得“适时插手”。比如:在家里,如果孩子做事毛躁,脑子也反应迟钝,父母不应该骂他:“你这么笨,做事这么不细心,将来肯定干不了什么精细的工作,以后难有大出息。”而是应该对孩子说:“没事,慢慢来,下次再多确认几遍就能把事情做好了。而且,你做不好这个,但是在其他事上做的很好啊。”从这不同的话语中,表现的是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两种身份,第一种是孩子不幸的“制造者”,而第二种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因为,第一种表达,父母把孩子的未来定性了,这对孩子来说具有极大的心理暗示,会引领孩子走向这种“难有大出息”的结局。但是,第二种表达,父母帮孩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又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上其他闪光点,让孩子的人生多了另一些选择和可能,这其中孩子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以父母只是把孩子引到了具有多条路的路口,具体走哪一条路,怎么走,让孩子自己做主。当然,如果是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说孩子“以后一事无成”,或者被同学们嘲笑“什么都做不好的蠢材”,这种具有心理暗示的语言说多了,潜意识的力量也会引导孩子走向不幸的人生。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插手鼓励孩子,打消孩子自暴自弃、听从别人“定性”的念头。这样,孩子的人生就不会在童年时期被定性,不会照着童年负面遭遇机械式的往前走了。
心理学:孩子命运在童年就已注定
发布日期:2020-03-27 15:4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