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

发布日期:2019-09-2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心理学: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 



    首先,从摧毁一个人的动机去看,为什么有人想要摧毁另一个人?
     
    因为爱且得不到。
     
    无论是孩子对家长的爱,还是伴侣对彼此的爱,又或者是学生对老师的爱。
     
    都因爱出发,却夭折在半路,之后变成畸形的报复。
     
    “因为我得不到,因此,你们也别想得到。”这样的思想困惑着自己。
     
    最终产生了摧毁他人的想法。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摧毁一个人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将漫漫人生分成好几段去一一对应解析。
     
    一.儿童期的个体,摧毁方式---贴标签。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生分成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儿童期(3-6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实现。(6-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此时孩子经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并将因此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会感到自卑。(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此时的青少年正处在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他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是谁”这样的问题。此时的青少年更需要同龄人或权威人士正向引导,才能整合自我同一性,发现更好更完整的自己。
     
    而这三个阶段中,家长或周围环境中权威人士只要做一件事就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那就是贴标签,具体说:就是贴负向标签。
     
    比如:上学时,对孩子说:“你就是这么懒。所以成绩差。”“你一点都不聪明,所以要勤奋啊!”“你没有什么优点,除了缺点一无是处。”“再这样下去,你怎么办?以后只能捡垃圾了。”
     
    摧毁一个孩子的方式就是贴负向标签,让他成为一个以他人评价为主的人。
     
     
     
    二.成年期的个人,摧毁的方式-----斯德歌尔摩。
     
    (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获得情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在这个阶段的成年人,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爱情与友情,如果找不到友谊或爱情,个体会感到孤独。配偶和亲密朋友是个体在这个时期的重要社会他人。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最关键的是发展亲密关系。假如遇上了擅长运用斯德歌尔摩原理操纵他人的人。那足以摧毁一个人。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它属于变态心理学的一种。施暴者会通过一开始的暴力和威胁,再到旁敲侧击的施以小恩小惠的糖衣炮弹,不断对他人单方面次机,要么通过重罚来达成服从目的,要么通过糖果来负强化,最后目的是控制对方。在这样的组合施暴下,人的正常思维往往被混淆。最终会成为被控制的人,会感受到不受虐待方而心理不舒服的结果。
     
    恋爱期的男女,摧毁对方的方式非常简单--------让对方爱上自己,又得不到自己,转身随时可以离开对方。刚开始从不同角度摧毁对方自信,造成对方能和自己在一起是对方的“福份”的假象。之后控制对方,让对方患得患失。被施暴的被害人,将会迷失自我,产生自卑心理,无条件服从对方。
     
     
     
    三.成年中后期的个体,摧毁的方式----不自律。
     
    (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获得繁殖感和避免停滞感。在生活中承担起养活家庭和子女的重任。不能或不愿担负责任的成年人,会变得迟滞以及自我中心。
     
    一个不自律的成年中期的个体,没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遇事都逃避或者推卸,往往会得到最后在成年晚期里悔恨和未能实现目标的痛苦记忆。只有在成年中期自律的人,才能最终达成完满的晚年生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