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三点,让你不再感到委屈、受伤

发布日期:2019-08-18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学会这三点,让你不再感到委屈、受伤



    一位朋友吐槽,她与丈夫平时关系不错,只是每逢吵架之时,丈夫就会不发一言。朋友希望与丈夫,开诚布公沟通,诉说各自想法。
     
    无奈丈夫沉默是金,对吵架从不回应。
     
    《关键对话》中认为,在沟通中一方陷入沉默时,就是在拒绝对话,将自己的心门关闭。
     
    朋友的丈夫,习惯以“被动攻击”方式对待妻子、他人。
     
    什么是“被动攻击”
    心理学中的“被动攻击”,指用恶劣、消极、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来“攻击”令自己不满意的人或事,避免直接的冲突。他们表面顺从、服从他人,暗中敷衍、拖延、不合作,是一种逃避行为。
     
    在职场中,有人表面说的话冠冕堂皇。如:我想配合你,尽快把计划书写完,只是临时出了点状况,导致我没能如期完成。
     
     
     
     
     
     
     
     
    他们的语言表达,与行为不一致。说得入情入理,行为上却暗自较劲,采取不配合、拖延政策。
     
    在家庭生活中,发生争执时的沉默不语,冷漠应对。面对“熊孩子”的拖沓、磨叽等行为,你是否束手无策?
     
    今天,和各位一起认识、解读“被动攻击”的前世今生。
     
    产生“被动攻击”的因素
    “被动攻击”的产生,有三种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 采取“被动攻击”的人,多是在童年时遭遇了“权威关系断层”的影响,并导致Ta长期缺乏自我肯定。因此会采取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对待身边的人。
     
    在我们幼年时期,父母双方或一方强势、专制,经常否定、批判,甚至对孩子实施言语、身体暴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易形成低自尊、低价值感,自卑、怯懦及“讨好”性格。
     
    当我们使用“被动攻击”时,潜意识的想法是,我不敢直接攻击你,但是我通过行为,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愤怒、不满,来达到发泄自身情绪的目的。
     
    比如:一个焦虑、急躁的家长,孩子必定会有拖延、磨蹭的行为。
     
    朋友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在妈妈的眼中,他就是典型的“问题孩子”。
     
    每天写作业,是最让人头疼的,能写到半夜。总是一边写,一边玩,拖拖拉拉,让妈妈的耐心消失怠尽,非打即骂。
     
    妈妈在一边陪读,他才能专注学习的时间长一点,若妈妈不陪读,他就像脱僵的野马,一发不可收,能写到“花都谢”了。
     
     
    而且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和同学打架,破坏课堂纪律,是老师们公认的“问题学生”。
     
    妈妈是一个强势、说一不二的人,老公、儿子都得听她的,否则家里会鸡飞狗跳。
     
    儿子对妈妈的专制型教育模式,严重不满,无法直接与她对抗,只能通过这些行为,向妈妈宣示自己的主权。
     
    在母亲的掌控与孩子的服从中,作为弱势的孩子,不能与母亲直接对抗,就采用“被动攻击”方式,用这些变形的行为表现,表达自身对妈妈的愤怒、怨恨。
     
    2. 代际传递。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在《家庭会伤人》中说: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只不过是家庭问题的缩影而已。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来自于有伤痕的上一代家庭。
    一位来访者,是一位白领女性,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俨然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这些只是别人眼中的所谓“幸福”,真实的她却经常被丈夫“家暴”。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硝烟的家庭,父亲酗酒,每当喝醉时,就会把母亲当作发泄对象。在她的记忆中,母亲身上的伤痕不断,为了儿女有个完整的家,选择隐忍。
     
    母亲从不与父亲吵闹,只是做家务速度、效率极低,一顿饭能做三、四个小时,将父亲逼得忍不住向她动手。
     
    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发誓将来的爱人,绝对不能向自己施暴。为了改变命运,她拼尽全力,名校毕业,进入全球著名的大公司。
     
    只是面对众多优秀男士的追求,她不为所动,千挑万选,选择了一个父亲的“翻版”,自己亦活成了母亲的模样。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