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过度保护问题大,融入社会才健康

发布日期:2019-07-1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湖南省妇女儿童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董海军

    孩子开始学步了,道路有的平坦,有的坑坑洼洼,家长应该让孩子独自行走吗?这是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也映照着家长该如何把握保护孩子的尺度。

    近年来,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呈多发态势。一些孩子害怕社交活动、过度叛逆、在学业压力下变得抑郁甚至产生轻生行为……

    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引发孩子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人的社会化是心理健康的社会性条件,只有融入社会生态系统,在适度的监护下,到网络染缸、社会染缸中摸爬滚打,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在目前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增加。而孩子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伤害,少年儿童被伤害的新闻时常被曝出。加上现代家庭的子女数量少、育儿成本高,更增添了家长心中的担忧,导致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安全,甚至过度保护。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孩子终归要成年,进入到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并承担社会角色。试想,一个从来没有独自行走的孩子,如何面对坎坷的道路呢?

    环境造就人,孩子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中接受社会化训练,才能获得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融入社会,使其获得社会性成长。建议家长在孩子生命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保留建议权,将事情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并让其承担自主权的责任。

    比如,父母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就不让孩子交朋友。甚至,一些孩子除了在教室学习,就处于家长的视线下,最终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今后孩子如何在有风雨的社会中生存呢?

    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同时,多跟孩子交流谈心,告诉他们如何识友、交友、择友,并从侧面了解孩子的朋友。要在尊重孩子交友自主权的情况下,协助其交友,而不是直接干预孩子交友。其他问题也如此。

    有研究显示,个性外倾、情绪稳定、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效能感者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将社会化生活归还给孩子,成为当下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为孩子营造社会化生活呢?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及社会应完善青少年和儿童的安全保障体系,严惩伤害孩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消除家长的顾虑,最大程度减少孩子受到污名或创伤的影响。

    家长要敢于放手,正确认识社会风险。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勇于、敢于、善于与人打交道,进行多元性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感受、理解他人。在社会交往的欢悦与痛苦中认识自我,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支持网。当孩子觉得不方便向父母倾诉时,还有好友可以排解苦闷。

    父母长辈、学校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要协同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伙伴关系,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双向互动关系中,要多点容错机制,改变目前各方不敢担责、不作为的情况。同时,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