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家长心理适应教育

发布日期:2019-07-0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适应教育 


    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原因导致的残疾,对其家庭成员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或过分的悲伤。这种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对残疾儿童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较快的适应自己孩子遭受不幸的实际是我们应当注意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有关培养残疾儿童成功的个案表明:

    一 家长对待残疾儿童态度的几个阶段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时,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阶段:震惊期、拒绝期、幻想期、内疚期、平静期等。在最初得知孩子有残疾时,许多家长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他们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事实,表现为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感到十分痛苦。当他们稍微平静一点时,又强烈地否认这一事实,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已无法医治,此时许多家长会盲目的四处求医,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奇迹出现,能够治疗好自己的孩子。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四处奔波。当求治无效之后,一些家长则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们认为孩子的不幸都是自己的过错,因而感到极度的内疚。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之后,家长逐渐能够接受孩子患有残疾的事实。从而进入相对的平静期。在平静期,家长的心态又有所不同,一些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障碍,补偿身心缺陷,最终回归社会。但也有一些家长变得麻木,消极对待儿童,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对于其特殊心理与需要,也往往有所忽视。在这些阶段,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够突破习以为常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去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 家长心态对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从上述残疾儿童家长心态发展的轨迹来看,家长如果不能尽快从自身的痛苦状态中摆脱出来,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更进一步导致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而一些家长长期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急于四处求医问药,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育和康复的最佳时机。如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口语训练,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学会讲话,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儿童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许多家长盲目地把希理寄托在各种治疗措施上,轻信一些广告宣传,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放弃努力,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比残疾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在平静期,家长渐渐地适应和习惯了儿童的现状,家长的心理不再起伏,而是相对平稳,这就为及时开展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在这一时期,家长又会分化出不同的态度来,有些家长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对儿童不再抱有希望,或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这种态度对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儿童长期处于需要照看的状态,家长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对儿童的教育也往往有所忽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过度适应,会极大地限制家长对儿童的有效的教育。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