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儿突然叛逆、离家出走

发布日期:2019-06-1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16岁女儿突然叛逆、离家出走



    美国心理治疗师奥古斯都和卡尔的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6岁的Claudia最近变得十分叛逆,经常跟妈妈吵架不说,还时不时地离家出走、夜不归宿。有一次,她甚至闹着要自杀。
     
    Claudia的爸爸妈妈非常头疼,他们说尽了好话,也试遍了各种方法,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
     
    心理医生在听完一家人的讲述后说到:“表面上看是女儿叛逆的问题,可深层次的问题却是,在这个家庭里,女儿充当了夫妻关系不和的替罪羊。”
     
    明明是孩子的行为问题,为什么说是父母的问题呢?
     
    原来,Claudia的父母结婚多年,两人之间的温度早已冷却,他们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但是夫妻俩谁也不敢去碰触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都害怕失去彼此。
     
    这个时候,女儿Claudia就主动充当起了夫妻关系冷却的替罪羊,企图解救父母的婚姻。
     
    她通过激怒自己的妈妈,来教会妈妈怎么吵架。因为妈妈一直不敢和爸爸吵,所以女儿一次又一次地激怒自己的妈妈,教会妈妈去反抗。
     
    而一旦妈妈的这种愤怒被激起的时候,她就离家出走,这个时候妈妈终于有机会和爸爸吵一架。
     
    这个故事听上去匪夷所思,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
     
    比如,爸爸和妈妈发生冲突时,孩子突然摔倒或者假装肚子疼的时候,夫妻俩就会暂时将彼此的矛盾放在一边,一起来关心孩子。
     
    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自己也会发现这种情况。所以,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他会做出一些自我牺牲的事情,将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以此来拯救父母的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研究发现: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是自己有错。
     
    现实生活中,有些小孩会认为,爸爸妈妈之所以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只要自己乖一点,表现好一点,爸爸妈妈的关系就会变好。因此,有的孩子整天忧心忡忡,想方设法地讨好爸爸妈妈;有的孩子甚至会认为错在自己而不断责难或伤害自己。
     
    为何孩子会出现这种心理呢?费尔贝恩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道德防御”,在他看来,孩子之所以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其原因是想让爸爸妈妈变“好”,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孩子主动地承担了父母的“不好”。可以说,孩子是以牺牲内部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外部的安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做上帝统治下的罪人,要好过居住在由魔鬼统治的世界里”。
     
     
     
     
    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然而,当孩子自我攻击时,很多父母非但没有察觉到,反倒把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了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焦虑与责任,给孩子造成了莫大的心理负担与伤害。
     
    夫妻吵架时,有的母亲会对孩子说:“你看,你爸就是一无是处,什么都不管,就知道好吃懒做。这些年,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在撑起这个家……”。
     
    结果就是,孩子最终会跟父母中的某一方走得比较近,同仇敌忾。这种情况在现实家庭中很常见,典型的母子同盟,或父子同盟。
     
    Amy就是因为原生家庭里,父母关系有问题,从小与母亲结成了母女同盟,对抗父亲,最终发现自己与母亲联系太过紧密,难以分离,而且还非常排斥对男性的亲密接触。
     
    当Amy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态度其实是承接了母亲的情绪时,她又为多年来对父亲的孤立和伤害而感到万分的愧疚和伤心,悔恨不已。
     
    把孩子变成自己“盟友”的后果是:孩子会认定自己与父母相处得很失败,为自己因为没有分辨能力而误解父母一方的行为感到内疚,进而恶化与父母的关系。
     
    不仅如此,把孩子变成自己的“盟友”还是一种“自残”的行为。
     
    因为作为孩子,夹在闹矛盾的父母中间,更会加深家人之间的隔阂:一方漠视,一方被孤立,像这样的家庭积怨会越来越深。并且,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夫妻一方拉拢孩子做”盟友”,还会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比如,当爸爸或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妈妈说你整天只知道玩手机,你为什么要管我玩平板?”
     
    “你粗心大意整天忘东忘西的,爸爸说我粗心就是遗传你的。”
     
    当孩子有一天意识到,你对另一半的描述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时,则更会削弱你的可信度。
     
    因此,作为父母的其中一方,解决矛盾的正确做法是和对方好好沟通,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利用孩子的爱去获取家人的认同感。
     
     
    泰戈尔在《孩童之道》写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感慨:当了妈妈后才发现,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选择有条件有考虑的,而孩子对我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父母们,面对如此爱你的孩子,你还舍得总是吵架吗?你还会利用孩子来达到泄愤的目的吗?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